2025年1月,受安徽省相關單位委托,我們系統梳理了2019年以來安徽省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情況。在總結復盤安徽省工改工作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見證了“審批馬拉松”向“服務加速度”的蛻變,感受到這場改革為安徽高質量發展注入的澎湃動能。
翻開這篇安徽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故事,我們能讀懂安徽省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
一、市場的深切期盼
2013年1月,時任廣州市政協委員曹志偉基于親身工作經歷,繪制出一幅長達4.8米的投資項目建設審批“萬里長征圖”,形象展示了一個投資項目從立項到驗收的復雜流程:需經20個委辦局、53個處室、100個審批環節、蓋108個章,僅審批所需的時間達799天……
這幅行政審批“萬里長征圖”的橫空出世,揭示了傳統審批模式中存在的部門壁壘、流程冗長、材料重復提交等問題,表達了市場主體對于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的強烈愿望。
二、破冰的試驗田
2018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改革在16個省市悄然啟動。
廣州市率先將審批流程整合為“立項用地—工程規劃—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四個階段,探索“集裝箱式審批”;北京市推出“多規合一”平臺,20多個部門共繪“一張藍圖”;上海推出了“一網通辦”系統,通過數據共享將全流程審批時間壓縮了85%,企業辦事從“馬拉松”變成了“百米沖刺”。這場改革風暴中,16個試點省市爭當“排頭兵”,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試水“聯合審圖”,把消防、人防等技術審查從串聯改為并聯;推出“標準地”改革,企業拿地時就知道能耗、環保等指標要求……
2019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這場改革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審批難、審批慢的情況得到大大改觀。從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到在全國全面推開改革,我國已基本建立全國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體系,審批時間由平均200多個工作日壓減至120個工作日。改革還讓工程建設審批環節大幅減少,各地不斷精簡規范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和條件,全流程審批事項壓減至平均66項。
三、安徽省的實踐
2019年5月起,在國務院辦公廳文件的指引下,一場關于“如何讓工程建設項目跑得更快”的改革試驗在安徽拉開序幕。五年間,從江淮平原到皖南山區,各地用智慧和膽識書寫了一本厚厚的“改革手記”。翻開這本手記,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躍然紙上……
“魔法地圖”:從迷宮到直道
“以前辦手續像走迷宮,現在有了‘導航’”。蕪湖某汽車制造基地的負責人老張感慨。2019年,他第一次跑審批,帶著半人高的材料輾轉七八個部門,蓋了二十多個章,耗時近半年項目才得以動工。而2024年,當他為新項目報建時,工作人員遞給他一張“審批流程圖”——本項目專屬審批路線,紅黃綠三色標注著關鍵節點。
老張舉著手機展示“皖事通”平臺的實時進度條,“就像點外賣看配送軌跡一樣清楚。”這就是安徽省2022年起開始推行的“一項一策”改革,依托“一項目五清單”,生成這張“魔法地圖”,正是蕪湖將審批流程從平均200天壓縮至50天的秘密。
“項目管家”:從跑腿到護航
2024年落戶合肥高新區的邁睿思呼吸類醫療設備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一天之內同步取得《不動產權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較合同約定時間提前近70天,這得益于合肥高新區“項目管家”團隊的高效服務。
改革不僅是流程優化,更是服務理念的重構。合肥市組建的“項目管家”團隊,從立項階段即介入,提供全流程代辦服務。過去四年,高新區的“項目管家”累計服務超兩百個重點項目,企業稱他們為“審批賽道的領跑員”。
這些故事背后,藏著同樣的密碼:把企業的“時間焦慮”變成政府的“創新動力”,讓“不可能”成為“新常態”。正如一位老審批人所說:“改革不是刪掉幾頁紙,而是重塑一套讓時代滿意的答案。”
四、永遠在路上的改革
2019年5月,安徽省按照國務院部署,以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創優“四最”營商環境為導向,加大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力度,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堅持問題導向,指導各市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各市持續精簡事項、優化流程、規范服務,切實提高審批效能。經過四輪精簡優化,安徽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精簡至現行的75個,單個項目平均辦理事項壓至33個,政府投資類房建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壓縮至55個工作日,社會投資類房建項目壓縮至50個工作日。
在完成實施方案既定任務的同時,省內各市勇于創新,探索出“一項目五清單”、全程幫辦代辦、集成服務工作室、“四有”服務窗口、“三個一”聯合驗收、“拿地即開工”、分階段施工許可、預驗即試產、驗收即發證、交房即拿證等一批典型經驗,受到部省及企業群眾的高度關注和好評。但改革者沒有停下腳步——
全流程數字化報建審批持續推進,目標是全面無紙化報建,審批結果全面實現電子證照;
全生命周期數據歸集共享機制正在構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設計、施工、驗收、運維等環節各系統之間數據全面共享是下一步的目標;
工程建設項目圖紙全過程數字化管理、企業資質智能化輔助審批、違法建設智能管控、質量安全數字化監管、智慧工地協同監管、信用聯合獎懲……數字技術的應用正在不斷推進管理模式迭代創新;
而各市不斷完善的工程審批系統,正像精密咬合的齒輪,推動著安徽建造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這場改革的本質,是一場政府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革命。從“萬里長征圖”到“一鍵通辦”,變化的不僅是審批速度,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對市場訴求的回應,是刀刃向內的自我革新勇氣。正如某改革親歷者所說:“我們不是在刪減審批事項,而是在重建政府與市場的信任契約。”
改革沒有終點,唯有接續奮斗。
五年來,安徽用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換來了市場活力的迸發、營商環境的躍升。未來,安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故事,必將在攻堅與創新中續寫新篇。
改革者進,創新者強。在這片敢為人先的土地上,我們期待更多“安徽速度”驚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