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大地,崤函深處,一座座古村落猶如散落的明珠,在時光長河中閃爍著獨特光芒。青瓦土墻的地坑院深藏地下,蜿蜒的石板路串起炊煙裊裊的古巷,百年古樹見證著農耕文明的生生不息。河南省三門峽市以承載著豫西文化基因的傳統村落為支點,創新構建“433”保護利用體系,讓沉睡的古村落煥發新生機。目前,全市30個國家級、94個省級傳統村落星羅棋布,數量位居全省前列,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四種模式”激發村落生機活力
堅持“科學規劃、整體保護、傳承發展、活化利用”的發展理念,三門峽市在全面摸清傳統村落底數的基礎上,指導68個村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結合豫西地區資源稟賦、民俗文化,聚焦“民俗、民居、民風”保護傳承,分區域打造民俗文化體驗、山村旅游、休閑旅游、“古村保護+紅色旅游”四種特色模式。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民俗文化體驗模式以陜州區張汴鄉地坑院為載體,沉浸式展示體驗剪紙、錘草印花、廟會、十碗席等民俗文化;山村旅游模式以澠池縣趙溝村明清四合院落為核心,依托原生態古村落,發展古村歷史文化旅游;休閑旅游模式以盧氏縣山水生態民宿為代表,通過恢復、改造山村民居等方式,把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休閑體驗結合起來,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古村保護+紅色旅游”模式以盧氏縣蘭草村、青山村為代表,將紅色資源與古村保護相結合,打造紅色教育旅游基地,賡續紅色血脈、弘揚紅色精神。
“三條路徑”構建保護利用體系
以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口,三門峽市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共贏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新格局,并且立足傳統村落資源稟賦,探索出市場化運營、資金整合、社會協同的活化利用路徑。
首先是創新保護運營方式,盤活閑置資源。強化傳統村落整體運營,探索實施“委托管理”“產權流轉”,盤活閑置土地、空閑房屋等資源開發建設,形成以陜州北營、盧氏新坪為代表的旅游運營村,全市19個傳統村落已發展成省級鄉村旅游村。
其次是發揮政府資金作用,加大保護力度。積極申報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先后爭取財政補助資金8960萬元,對澠池趙溝村、陜州曲村等28個傳統村落實施保護,盧氏縣還成功入選2024年全省集中連片保護項目。保護傳統村落風貌的重要肌理,對傳統建筑、院巷進行修繕保護,完善村落基礎設施,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
最后是推動多方力量參與,探索適宜性保護利用方式。建立“政府+社會經營主體+村組織”共同運營模式,推行“整合古民居產權,統一保護利用”做法,協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傳承項目實施。在陜州區,村民房屋產權得到了有效整合,相關單位還投資8000余萬元,對張汴北營村50座地坑院進行了修繕。村集體通過集體用地和房屋入股,景區旅游開發公司進行日常運營維護,共同打造出陜州地坑院4A級景區,形成了新的文化地標。盧氏縣以農旅融合和鄉村產業振興為抓手進行招商引資,吸引資金約1.98億元,借助周邊4A級景區“豫西大峽谷”客流,將旅游觀光、農耕體驗、休閑養生有機結合,每年吸引游客30萬余人次。
“三個融合”提升鄉村發展成效
在聚焦傳統村落全要素價值轉化過程中,三門峽市以產業融合為紐帶、文化傳承為靈魂、生態保護為基底,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以用促保,構建起傳統與現代交融、保護與發展互促的鄉村振興新模式,實施農文旅融合、產業融合和研學游融合,讓古村落煥發時代新活力。
農文旅融合已經漸成趨勢。當地先后打造湖濱區高廟鄉穴子倉村等旅游項目,發展“棲云山居”“云岫”等特色精品民宿21家,探索“沉浸式演藝、鄉村民宿游、露營體驗游”等農旅新業態,培育“民俗+非遺”“民宿+書屋”“民宿+美食”等融合型經濟新業態,推進傳統民居特色化、精品化、集群化、品牌化協調發展。陜州曲村借助地坑院發展農家樂22家,帶動就業60余人,戶年均增收18萬元;盧氏新坪村發展農家樂70多家,建立攤位39個,帶動就業超過280人,戶年均增收15萬元。
產業融合是發展必然。加快對傳統村落產業體系整合重構,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果品、中藥材等優勢產業,推動傳統村落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業”。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綠色食品數量達到110個、名特優新農產品19個、地理標志農產品20個。
研學游融合成為新亮點。依托豫西特色民居,該市打造非遺民俗體驗、紅色旅游為主的精品研學游路線。盧氏縣以紅25軍長征線路、“紅軍驛站”、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為依托,把紅色主題、紅色元素注入傳統村落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資源之中,開發紅色精品研學游路線,切實留住了傳統村落的靈魂、血液和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