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交村,一排煙囪式的桶蓋,與圖案、標語等元素構成的文化景觀墻映入眼簾——原來這是地埋式垃圾桶。據了解,地埋式垃圾桶整體“藏”于地下,地面上僅露出煙囪式桶蓋,村民通過桶蓋上的小投料口投放垃圾,實現垃圾“隱形”。為實時監測垃圾量,地埋式垃圾桶配有智能感應器。當桶內垃圾達到規定容量時,系統自動向管理平臺發送滿載預警提醒,調度車輛和人員前往清運。為避免二次污染,地埋式垃圾桶采用專用的吊裝式車輛收運垃圾,收運過程全部實現機械化、密閉化。
隨著專用吊裝車機械臂平穩升降,“藏”于地下的垃圾桶被精準提升至地面,完成垃圾清運作業。待設備歸位后,站點又恢復成為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這種集智能化監測與機械化收運于一體的地埋式垃圾直收直運模式,正在重塑廣西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圖景。目前,柳州市融安縣和梧州市龍圩區已經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地埋式直收直運模式,顯著提升垃圾收運處理作業的機械化、智能化程度,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垃圾露天堆放、清運不及時等問題。
近年來,廣西以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建設為抓手,自治區本級累計投入6.25億元,組織實施了532個鎮(村)級生活垃圾處理(轉運)設施項目建設,持續完善縣鄉村三級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建設和服務布局。同時,鼓勵引導各地創新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農村人居環境水平穩步提升。
南寧市創新數字治理,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無人機航拍和人工實地核查相結合的方式,2024年累計排查整改非正規垃圾堆放點72處。同時,69個鄉鎮轉運站部署了強大的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對鄉鎮垃圾中轉站的全程監管、實時共享、線上調度和統一指揮,大幅度提高了監管效率。
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建設廣西農村生活垃圾信息化監管平臺,整合各地現有農村生活垃圾管理系統,對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情況實施智能化監管,不斷提高自治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